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

兩性關系的成長與修行演講摘要 胡茵夢老師主講

傳統修道要【離欲斷愛】,定慧至觀的真正自我探索,需要關注時時刻刻的內在,微細的變化,要去除內在的恐懼與局限。修行發展到後期,排斥很多原始欲望,發展二元對立觀念,也讓人們心中充滿二元對立的罪惡感。

修行要拋下武裝,才可以跟伴侶進行親密互動。伴侶有外遇,其實沒有被動的受害者,任何外遇雙方都扮演關鍵角色。被害一方個性往往不能呈現柔軟/脆弱易感/自發性/自然流露情緒,會讓伴侶感覺空虛,出外去找尋替代品。不能分享內在活動的人,即使找到外遇,仍很快的會彈性疲乏。

女人很喜歡透過【說】來進行情緒連結,善於表達情緒。男人打死不說。男人善於以行動解決問題。同理,女人想透過溝通來達到深層連結,男人,或透過【性】的行動,來達到連結。女人可以協助男人了解,男人只有在生活間多表達自己一點,對兩性關系就有很多幫助。女人若可以稍稍減低依賴性,和其低端的缺乏安全感,去意識自己本體的價值,建立獨立性,意識本自具足的本體,就可安住,並跨越兩性鴻溝。女性要很注意調理自己身體,憂郁癥會讓身體低頻率,會更需要異性滋養,當伴侶不夠敏感及體貼時,會更失望無力,孤獨與封閉會特別強烈。在這種狀態下尋求滋養,一定得不到好品質的外在滋養。

【投射作用】

--投射與坑的原理有關系,因為人都不願意接納自己的負面心理活動,我們就將它投射在外,其真正的最根本,是人我的界分,能所的對立,內在正負兩面感覺的對立。這些原有的欲望/衝動/憤怒/企圖,本來是朝向外在的環境而發射出去的,但一旦發射出去後,就變成了外在朝著你發射回來的一股衝力。

你一旦把陰影問題投射出去,自我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,非我則會變得越來越強。你不但會感到焦慮不安,還會頑固地為自己的虛妄感覺辯護。大部分的人都很難接受自己的陰影問題,不願意承認內在有憤怒/敵意/自卑或自我嫌惡的傾向。當人們忘了自己內心也有邪惡跟卑鄙的一面,就會向外追捕原兇,他追討別人並不是為了自己的清白無私,而是因為看見自己內在的陰影而極為不安。他極力否認自己的負面傾向,想盡辦法維護面子形象,同時會激烈藐視他所投射的人。我們不但會把壓力向外投射出去,也會投射出強烈的責任感,家庭最容易促成【我一切都是為你而做】這份責任感來。原來是自己心甘情願去做的事,最后卻變成妻子/丈夫/子女不得不負起的責任。

在公共場合裏說話,感覺手足無措,好像每個人都在盯著我們看,這樣的畏懼感其實是把自己對觀眾的期待反射到觀眾的身上(或當自己是觀眾時對講者期待批判的經驗)而變成觀眾對自己的期待。

除非我們撤回自己的投射,從被人看轉為看人?從受人注意轉為注意別人?否則我們很難處之泰然。同樣的,一個對外界有敵意的人,往往會感覺到周圍的人毫無理由的向他挑釁,他因為覺察不到自己內在的實相,所以會莫名其妙地對某希爾,某些地方感到畏懼。其實即使別人對你有所非議,也還不致於令人難以忍受,除非你在他們的非議之上添加自己反射出去的敵意。因此,當你感受到濃厚的憤怒自卑或被排拒時,不妨靜靜的檢視一下自己的投射心理,你會發現你對外界的不滿遠比外界對你的迫害或敵意還深。

所以,消沉/焦慮/無聊/畏懼/憤怒等種種癥狀,多少都包含了某些陰影和某些投射出去的情緒,因此自我修行就是要盡可能的接納這些情緒,並且體驗這些情緒。某些心理學家時常強調,如果你說你愛你的母親,其實你是恨你的母親的?如果你說你恨你的母親,其實你是愛你的母親的。如果你說你討厭被別人嘲弄,你其實是求之不得的,等等。反正你說東他就說西,你說是他就說非,因為他們就是要利用這些相反的論調,來逼你面對被你抗拒的另一個面向。兩面正反都被看見,才會了知完整的真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